中医草药医疗
科普知识平台

咳嗽的中医治疗医案

丙辰年十月潜溪一仆人(名来助),年四十有六,患病半年矣。时余适过其主人馆中,其仆逡巡欲进不进,揣知其意,欲向余索诊也,即呼为诊之。六脉洪数有力,右寸更甚。问其病因,云今年五月内发热咳嗽起,越数日,吐血碗余,随向某处讨药,服药三月,毫忽无效,至今发寒发热,咳嗽吐痰,日甚一日成痨病矣。

余问:“彼方可是百合、石斛、山药、扁豆、麦冬、贝母、葳蕤、百部、丹皮等项否?”答曰:“正是。近日又见某相公讨药四剂,只服得二剂,嗽热更甚,又加气喘。行动怯力,仍二剂不敢再服。”余问:“此方可是白前、桑皮、苏子、丹皮、地骨皮、百合、天冬、麦冬、花粉、黑参、桔梗、贝母,再加枇杷叶半片乎?”答曰:“正是。”令取二方视之,果如所拟。

余为定方,用:柴胡、黄芩、山桅、白芍、生地、麦冬、橘红、贝母、茯苓、薏苡。友人问曰:“虚损半年,尚可用柴、芩乎?”余曰:“此本非虚损,将欲医成虚损耳。彼脉弦洪而有力,初起发寒热咳嗽,后复吐血者,明系从外感起。风寒入肺,则闭而成热,热嗽出血,遂用通套治痨之果子药治之,病邪不除,久则害正,而真痨将成矣,此养瘿为患。近所服二剂,如白前、桑皮、苏子,又一味泻之降之,徒损其正气,而肝部上冲之邪、肺中久据之热究不能除,所以嗽益甚而更加以气喘也。其发寒热者,乃原病少阳之根尚存,非同阳微恶寒、阴微发热之虚证也。”

遂照余所定之方服二剂,喘定、嗽减十之六七,寒热亦退其半。复来索诊,右寸脉平,左寸与右关脉仍洪实,照前方,去黄芩,加黄连二分,再服四剂。饮食多进,寸关脉已平,惟两尺洪数,又去柴胡、黄连,加黄柏,倍生地,再服四剂。六脉尽和平,寒热全退。再用一派养阴健脾之药,调理月余而痊。时医尽好用清,如此证有此脉,乃可清耳。若果已虚矣、损矣,而仍然清之、泻之,安有复生者乎?

——本文摘自《吴氏医案录全集》

赞(0) 打赏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lyj0826@foxmail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您的支持便是我的动力!

非常感谢你的打赏,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,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!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