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草药医疗
科普知识平台

胁下痞块症瘕的治疗医案

王夫人,年四十余,患痞块症,结于胁下,得病三年余,每吃饭后,辄伏床呻吟,痛不可忍。曾遍请名医诊治,服药都不见功。求余诊治,诊其脉来无力,知病日久,服攻药过剂,脾胃受伤所致,不能见病治病。为立一方以桂枝汤加六君子汤加柴胡、薄荷治之。方用:

党参10g,白术7g,茯苓10g,陈皮7g,制半夏7g,桂枝5g,白芍10g,炙甘草7g,柴胡7g,薄荷4g,生姜3片,大枣3枚。水煎服。

连服六剂后,局部疼痛即减轻,块亦渐消,上方加制鳖甲10g,青皮7g,合饴糖做成丸剂,一月余逐渐痊愈。

按:此病治之而得效者,关键在于不泥于见病治病,而是据其患病日久,脉来无力施治也。凡病块初得,多因气血痰食不散所致,当正气尚壮,津液尚充之际,可借重其力而与以克伐之药,但诚不可过剂。过剂则正气与津液俱伤,反不能运药矣。即使服药,药自药而病自病。王夫人之患,以扶正为主,攻补兼施,故能取效。

结语:积聚之证,按其病变性质之不同,而分为积为聚;一般先因气聚,日久则血瘀成积,因此前人每以积聚并称。其治疗原则正如《医宗必读》指出:“初者,病邪初起,正气尚强,邪气尚浅,则任受攻,中者,受病较久,邪气较深,正气较弱,任受且攻且补,末者,病魔经久,邪气浸凌,正气消残,则任受补”。故在临床上,初宜行气和血,继则攻补兼施,最后以健脾扶正、理气化瘀为大法。聚证属于气机不和,故时聚时散,治疗以疏肝行气消聚为主。若食滞于中,痰湿内生者,则应导滞通便,理气化痰。积证病之初,正气未伤、邪未坚实,益行气消积,和血通络治之,如大七气汤之类。若积成日久,血瘀较甚,而正气已虚,则益攻补兼施,通瘀行气,兼调脾胃,若病势已久,已成末期,气血大伤,病邪益坚,当补益气血,软坚化瘀,可用八珍汤合化积丸之类酌情用之。总之聚证易治,积证难疗。

——本文摘自《医案丛刊 杂病论治》

赞(0) 打赏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lyj0826@foxmail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您的支持便是我的动力!

非常感谢你的打赏,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,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!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