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草药医疗
科普知识平台

脾虚泄泻的中医治疗医案

张XX,男,47岁,干部。于1981年3月21日初诊。

大便稀溏,日行2~3次,伴腹隐痛两月余。若近油腻及饮食不慎则大便次数增多,饮食不香,脘闷腹胀,隐隐作痛,身困乏力,舌淡苔白。脉濡缓。

诊断:脾虚泄泻。

治法:健脾治本,利湿治标。

处方:炒白术12g,茯苓15g,泽泻10g,猪苓10g,肉桂6g,党参12g,炒山药15g,扁豆15g,炒麦芽15g,甘草6g。忌食生冷油腻。

复诊(4月5日):服上药效不更方,连服12付,大便每日一次,但仍不成形,食欲正常,体力渐复,小便清长。故上方去泽泻、猪苓,继服7付。

三诊(4月14日);大便日行一次,成形,腹疼消失,无明显不适。用健脾益气之法,以善其后。

处方:党参10g,茯苓10g,炒白术10g,甘草10g,陈皮6g。三付。

随访半年,大便正常,无复发。

按:泄泻一证,多责之于湿邪为患。《内经》云:“湿盛则濡泻。”对湿之治,本于“治湿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”为法。故在上例中,用五苓散以化气行水,分别清浊,水湿从小便而出,大便自坚。但引起湿阻泄泻之因各异,而在治疗时加减用药又各不同。食滞所伤,用焦山楂、麦芽,健曲、槟榔、枳壳以消食导滞。如属湿盛伤脾,运化失司,清浊不分,并走大肠,致成泄泻,脉见濡滑,舌苔黄膩,湿从热化,故用六一散以清利湿热,湿祛热清,泄泻渐止。本例乃属久泄不愈,脾肾阳虚,用四君子、肉桂以健脾利湿,温阳化气。虽均属泄泻,治法有同,同中有异,辨证论治,方获显效。

——本文摘自《医案丛刊 杂病论治》

赞(0) 打赏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lyj0826@foxmail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您的支持便是我的动力!

非常感谢你的打赏,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,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!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