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草药医疗
科普知识平台

治燥剂的基本配伍用药规律

燥证有外燥和内燥之分。外燥是外感秋令燥邪所引起的病证,内燥多为脏腑津亏而致。不论是外燥还是内燥,其症状有共同点就是诸干燥症状。肺为娇脏,故外燥为患,肺脏多受累而见口鼻咽喉干燥,干咳少痰等症状。若燥邪化热则伤津耗气,故须酌情配伍清热泻火之剂(知母、石膏、天花粉、栀子等)或益气生津之品(黄芪、人参、山药、生熟地、麦冬等)。

治燥剂的基本配伍用药规律如下:

(1)治疗外燥时——秋季之时,燥气当令,由于夏季暑热之气渐去,冬季寒凉之气渐近,秋令气候温凉差异较大,故外感秋燥亦有温燥、凉燥之分。

温燥:初秋时节,余热还在,燥邪侵犯肺卫,故见发热头痛,咽痛口渴,干咳无痰等症。治以清宣温燥,用辛凉之桑叶、梨皮;甚者用栀子、石膏等清除余热。

凉燥:凉燥犯肺,易于生痰,而见恶寒微热,无汗头痛,咳嗽咯痰,咽干等。治用轻宣凉燥之代表杏苏散。

(2)治疗内燥时——内燥发病部位有上燥、中燥、下燥之分;累及脏腑有肺、胃、肾、大肠之别。上燥,症见干咳、少痰、咽燥;中燥,症见呕逆食少,肌肉消瘦;下燥,症见消渴或肠燥便秘。治则重在滋阴润燥,沙参、生地、熟地、麦冬等。上燥咳嗽者,加百合、杏仁、桔梗;胃燥,麦冬、山药为主,配伍养胃的梗米、大枣,生姜降逆止呕及助消化之品(鸡内金、神曲、山楂、麦芽);下燥仍用生熟地、麦冬之品,且量要大,便秘者加麻子仁、郁李仁等润肠药。内燥若病久而有气虚、血瘀之象了,适当加入益气活血的药(黄芪、人参、党参、玄参、当归、赤芍等)。

赞(0) 打赏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lyj0826@foxmail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您的支持便是我的动力!

非常感谢你的打赏,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,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!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