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草药医疗
科普知识平台

当归拈痛汤组成,主治,加减运用医案

【组成】羌活 茵陈 甘草各15g 升麻 黄芩 白术3g 人参 苦参 葛根各6g 防风 当归身 苍术 知母 泽泻 猪苓各9g

【主治】湿热相搏,外受风邪证。遍身肢节烦痛,或肩背沉重,或脚气肿痛,脚膝生疮,舌苔白腻微黄,脉弦数。

【病案】张某某,男,41岁,1999年10月8日初诊。自1年前开始经常出现头、面、胸背、腰腿、足跟胀痛,多次经西医医院诊断为神经官能症。1年来,多方求医,中西医治疗均罔效。经人介绍而延余诊治,观其既往检查各项生化、常规均无异常,透视、B超、CT亦无阳性发现。刻诊:体肥胖,精神差,全身悉感胀痛,而奇处在于其疼痛忽而在头面胀痛,忽而胸腹四肢酸痛乏力,且发作无规律,一动念间疼痛即可出现,不自觉时却又自止。每日发作数次,痛苦异常。胸闷腹胀,口苦心烦,溺黄,便干,舌质红、苦黄腻,左关弦、右濡数。又问及该患者平素易感冒,每易在感冒之后病情加重。余思之,遂辨为脾虚气弱,湿热下注。治当益气健脾,清热利湿。投以当归拈痛汤。处方:羌活18g,红参5g,苦参9g,升麻6g,葛根15g,苍术10g,黄芩12g,茵陈蒿15g,防风12g,当归12g,知母10g,泽泻10g,猪苓10g,白术15g,甘草6g。每日1剂,水煎分2次服。3日后患者复诊,疼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,程度亦减轻,胸中舒畅,唯足跟胀痛未减。效不更方,以原方加全虫6g,威灵仙15g,独活10g。续投6剂而痊愈。后又以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味而善后,随访1年未发。(摘自《山西中医》)

【分析】患者素体肥胖,内湿易成,困阻脾土;情绪波动较为强烈,即肝之疏泄功能常处失常之态,可致木不疏土。脾虚失运,水湿内蕴,气机不行,积而化热;肝气郁滞,亦可化热,湿从热化,湿热乃成。土为金之母,母病及子,即脾虚而肺虚,肺主皮毛,肺虚固表无力,腠理疏松则易感风邪,故“平素易感冒”。湿热内蕴,交蒸“头面”,则头面疼痛;滞留“胸腹”,则胸腹疼痛;停着“四肢”,则手足肢节疼痛。若复感风邪,流走经络关节,气血不得流通,则“每易在感冒之后病情加重”。患者“经常出现头、面、胸背、腰腿、足跟胀痛”,这与当归拈痛汤原“治湿热为病,肢节烦痛,肩背沉重,……遍身酸疼,下注于胫,肿痛不可忍”,情状非常接近,遂投方施治。方中羌活、防风、升麻、葛根、苍术祛风湿,开腠理,透关节,通经络;苦参、黄芩、知母、茵陈苦寒泄热燥湿(苦参、黄芩、茵陈也可清肝热、疏肝气),猪苓、泽泻甘淡渗利水湿。“祛风胜湿而不忘和血”,佐以当归辛温以散之,使气血各有所归;“苦寒渗利而不伤脾胃”,佐以人参、白术、甘草甘温,补脾养正气。全方气味相合,表里、上下分消,使湿热得以宣通、开泄的同时,还不忘“祛邪而不伤正”之旨。

复诊时因“唯足跟胀痛未减”,遂加用全虫、威灵仙、独活以增强在足部的祛风通络止痛作用,为对症施治。“治病必求之于本”,病痛消除,再以益气固表之“玉屏风散”合健脾化湿之“六君子汤”加味善后,使脾健运而湿无以成,脾受补而肺气得充,故“随访1年未发”。

——本文摘自《方剂学案例分析》

相关文章:

当归拈痛汤(拈痛汤)方歌,功效与作用

赞(0)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