结论:分情况
真相解析:
“血稠”只是一种状态而不是具体的疾病,是否会导致血栓,取决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血稠。
“血稠”是血液的一种状态,意味着血液粘稠度升高;而“血栓”则是血液中实际存在的栓体,是血液中某些成分凝聚而成。
“血稠”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,其中生理因素导致的“血稠”,多由进食脂肪过多、喝水少、机体处于寒冷状态、压力大等导致。血液粘稠度并非一成不变,而是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,经过一段时间的多饮水、保温、缓解压力等,身体可以自行调节。而病理因素导致的“血稠”,可由血脂高、血糖高等因素引起,身体已经无法自我调节,容易导致血栓,需要引起重视。
血液中的细胞应该是单个执行功能,而不是积聚在一起。正如马路上的行车,如果出现生理性的血稠,车辆虽然行驶缓慢,但通过有效的“交通指挥”(如多喝水、降低高脂肪食物摄入),行车秩序就会恢复。但当红细胞或血小板的结构出现某种异常时,车辆就会堵在路边,影响其他车辆的通行,甚至堵住整条路(红细胞和血小板积聚到一起,阻塞血管),血栓就这样发生了。
专家提醒:
当出现以下情况时,表示血液粘度升高,需要引起重视:
1、晨起头晕,晚上清醒。
2、午餐后犯困。
3、蹲着干活气短。
4、阵发性视力模糊。
5、体检验血时,往往针尖阻塞和血液很快凝集在针管中;血流变测定时,血液黏度“+++”以上。